台灣近幾年雖然基層足球發展人口提升,不過場地的問題一直沒有獲得很好的解決方式,尤其在大都會如台北地區,基層球隊多,經常都是球隊要去拼手速、搶場地,中華足協副秘書長焦佳弘表示:「會爭取球場興建,不過這部分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去協調。」
目前台灣足球場地,大多還是在郊區、河濱公園等地方,除部分學校有開放以及公園,但經常仍會有踢球者與運動的民眾共用場地的情況產生,各球隊要租借場地經常也是搶破頭,加上疫情影響,有部分學校不願意開放,也都讓俱樂部球隊面臨難題。
對此中華足協副秘書長焦佳弘先前用「公共政策網站參與平台」發起提案,建議參考德國推行「千足計畫」的成功經驗,廣設多型態足球場,增加足球運動推廣及向下扎根,簡單來說就是籃球場也當成足球場使用,而體育署開始邀集各縣市政府召開會議,針對各縣市轄內5人制、8人制足球運動發展現況,及未來設置「共用型球場」可行性等進行意見交流,作為日後政策推動的參考。
焦佳弘表示:「當然一部分爭取球場興建,不過這部分要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協調,改大型球場很難,小型球場可能是可以發展的,然後加強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加強球場的防護,如建立圍網等工程,給予更安心的踢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