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華足協重新改組後已進入第四年了,從國民政府遷台開拓足球發展逾70年了,至今,我們的男女國家隊依然在亞洲列強競爭「門檻」之外掙扎,很多關心足運的人都質疑現有領導班子如何挽救台灣的足球運動?再問發哥也非三言兩語可說清楚,但基本方向應先認清兩大重點:「全力執行基礎紮根與實現職業化帶動國家隊的實力提升」。這方面的投資需要堅持長期規畫與努力,一定要用對人,走在對的方向用心跟進。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要向證實已成功者學習,是努力攀上成功者應該多借鏡的對象,也未必要求遠取經,再次強調今天日本足球夢想的實現,可是歷經多少歲月的規劃與努力執行而成,拿日本的足球維新成功,他們不會急功近利,改造工程啟動時,先把重點放在其國內足球體制與賽制的完善,更致力推動大規模的青少年培訓計畫,進而成功步入轟動亞洲的日本職業足球聯賽,經職業水準的洗禮與帶動下,自然而然促使國家隊戰力提升,成為亞洲最具與歐美強隊對抗的國家。
挽救我們的足球,直說就是要讓踢球人有前途過好生活,就得落實向下紮根(即青訓)並向上開花(實現職業化)結果,話說到這裡,圈內貴人多忘事,發哥只好老調重彈,以「引爆職業足球路」系列連載,從多方角度探究大家最感興趣的台灣足球職業化問題,究竟該如何堅實地邁出去。
期待台灣職業足球聯盟追日誕生
台灣繼職棒、職籃之後,足球也可能適時實現「職業化」嗎?26年前曾經有一家國外的國際職業發展公司曾對台灣的足球市場一度產生興趣,不過,在面對國內足壇的低迷氣候和保守的推動觀念下,這項外商主動提出來的「TAIWAN LEAGUE」職業足球聯賽企畫案,暫擱一旁,加上該外商本身空口說白話不切實際,導致促動T職業足球聯賽還難以在國內實現。
1996年有一家自稱行銷美國、澳洲、香港等地的國際職業發展公司,在亞洲地區做過市場調查之後,認為台灣是塊尚未經開發的「足球市場」,以台灣的地域、交通環境,還有經濟、生活水準都比中國大陸更適合發展職業足球聯賽,因此,這家公司曾專程派人來台灣投石問路,並以日本「J聯賽」的成功模式,主動提出一分「T聯賽」的詳細企畫案。
該企畫案裡,只要全國足球協會完全授權給該公司負責運作新職業「T聯賽」,雙方以簽約方式訂出五年的合同,該公司將完全擔起所有的經費、推銷聯賽、贊助廠商、外援轉會等等事宜,並每年捐贈足協千萬元,還贊助國家隊經費。
這項「T聯賽」的企畫案裡,由該公司負責找來贊助的世界性企業財團,先以六至八個縣市地方為職業隊的根據地,並以縣市掛名加贊助單位做為隊名出賽,每隊廿五名球員,第一年所有球員的月薪都以十五萬元為基準,外援球員全透過該公司來接洽。
在五年的合作契約裡,第一年聯賽發展公司要捐贈足協四十萬美元,第二年五十萬美元,後三年每年都為七十萬美元。
當時外商公司正在一頭熱之際,卻碰到國內各方面均不景氣的階段,國內經濟環境惡化,我國男足在世界盃及奧運會外賽成績創低點,也影響及外商進一步接頭的腳步。
國內足球職業化之路,一直是地方足壇人士所企盼的,在當時還叫區運會期間,也有南部一些金足縣市曾談起要在南部創先試辦「半職業足球聯賽」的可行性,但財團何在,經費無著,還只流於說說罷了。
台灣還要等多少年才能實現足球職業化,仍未見明朗化,不過,日本職業足球聯賽成功開辦之後,被認為最有績效的一點是成功地凝聚出了「地域團體精神」的向心與認同,使「J聯賽」走得更加蓬勃,值得有朝一日如也實現職業化的我國足球聯賽,甚至已開辦的職棒和職籃界參考。
日本是個企業文化很強的國家,過去的球隊都以企業或學校出面來辦,球隊是企業或學校「團體精神」的象徵,但這種團體精神只能鼓舞某些單位的人員,與擴大球迷沒有直接關係,據此根本很難維持一個基本的足球市場。
基於這點,日本在傳統的體育文化上進行歷史性的改革,即從企業、學校為本位的「團體精神」,過度到以地域為本位,使足球變成某個地方榮譽的象徵。
堅持這種理念的「J聯賽」創始人川淵三郎指出,從他對歐洲、南美職業聯賽的考察結果上看,職業球隊只有在各地紥下根來才有代表性和號召力。一定要改變以企業、學校為主的體育文化,提供人們其他的選擇機會。
這道理很簡單,某一地區的居民人口所能產生的足球觀眾,遠多於某一企業或學校所能產生的觀眾,按此推理,國內的職業運動即缺乏球隊落實於地方上,較難創造票房價值。
J聯賽創辦前一年,日本即開始實施地域團隊化,由企業的代表變為地方的代表,像著名的讀賣隊變為川崎讀賣隊,更從1994年開始連贊助單位讀賣也不掛名,一律以主賽場城市的名稱加愛稱直呼為「川崎綠茵」隊,還有曾由日產主贊助的「橫濱水手」隊,也並未加上日產隊名,這樣一來可能有人會不可思議,但減少了臭銅味,球隊落實在地方更有凝聚力,這點反映出日本贊助企業已將目光投入更深的層次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