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華男足亞運隊在杭州亞運以1比0擊敗印尼之後,國人慶賀這是等了65年(1958年亞運)之後再次在亞運贏球,也寫下57年(1966年亞運)來再於亞運進球的表現。那麼為何我們男足在亞運會的這一勝,需要等待相隔逾半世紀以上的漫長歲月呢?在解說事情原委之前,必須先誇讚一下,主管我們國家體育參戰亞奧運的上級領導長官,由於他們的觀念跟進並認同了「足球才是世界主流運動」,於是開放了組團「門檻」,讓男足才有重返亞運的表現機會。
上個世紀中期,由於「國共內鬥」造成了海峽兩岸華人分裂,從政治延燒到國際體育外交對抗,上世紀50年代亞運創辦之後,在寶島台灣的中華民國曾在1954年亞運會首度選派男足隊參賽,由已故球王李惠堂掌軍,帶領一些從大陸來台的昔日上海名腳,加上大批香港的愛國華將出賽,四戰全勝,創下首次奪金之後,1958年亞運又五戰全勝再度衛冕了金牌,那是亞運史上正式用「ROC」中華民國隊名締造的男足僅有兩次金牌紀錄。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後來兩岸華人互爭在國際體育競賽的正名資格,政治的污染干預體育下,1962年亞運我們退賽,1966年亞運恢復參賽時,足球在那年代,寶島台灣本土球員缺乏紮實的養成,幾乎全賴香港華將代表中華隊踢國際賽,但在那屆亞運來時,香港足總百般阻撓願代表「ROC」參加亞運的愛國港腳,名腳張子岱及張子慧兄弟,還有譯漢新等主力均未能成行,被迫1966年亞運會只靠13名仍誓願為中華隊出賽的港腳,如羅北、黃志強、莫振華、曾錦洪、林尚義等人出征,陣容差了一半之下,先後以1比2輸越南,3比3平新加坡,1比3敗給印尼,分組預賽遭淘汰。
接下來的亞運會,一來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足總受到中共的影響,隨後港華好手不再代表中華隊出使國際賽,另一方面,寶島台灣的本土足球也正利用這局勢轉變下,開始全心培養本土的足球成長,但是,在70年至80年代期間,又碰上我們「國際足球會籍」問題一度脫離了亞洲,被規畫到大洋洲比賽,直到1989年才重返亞洲足壇。
然而,重返亞洲之後,雖然亞運足球不必先踢資格賽,而是由各參賽國家及地區直接自由報名參賽,那為何我們的男足從1970年亞運開始,曾中斷長達近半個世紀的「缺席」呢?
這關鍵點在於,過去多年來我們領導國家體育運動的部門,曾自訂一個亞洲比賽前四名成績的「參賽標準」,這一規定下,使國內一些運動包括足球一再被限制於亞運會、甚至以前的東亞運門外,這種平頭式的「假平等」,對一些運動是最大的不公平,尤其是對國際熱項足球來說,其實是很不公平的「自我設限」,所以才造成了我們的男足隊幾乎沒有機會去踢亞運會。
直到這些年來主導國家體育的教育部體育署長官,已逐漸改變這樣的偏差觀念,才有了上一屆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終於在事隔48年之後,讓中華男足有機會去踢亞運。只是上屆亞運男足成績不佳,0比0平巴勒斯坦,0比2負寮國,0比4兩場輸給印尼及香港隊,留下一平三敗分組遭淘汰。
這裡必須說明,正因足球的全球熱度感染力魅力大,很多國家他們不會捨棄足球的世界性震憾力,而一味地去追求冷門運動,只是因為容易拿獎牌,就不管它一面金牌它在所有競賽種類中的「國際評價」差異太懸殊的問題。
發哥在校園社區演講中必強調這點,什麼是運動的「國際評價」認定?拿足球來說,全球現已有多達211個會員國家及地區,居各種運動競賽之冠,且各地水準普遍達到相當的一個程度,全球普遍接受了足球才是世界主流運動的事實,以發展世界第一大運動為樂,所以在足球世界裡,誰能踢進世界杯32強會內賽,就會像南、北韓一樣的光采,全球都在注視著他們的比賽。
拿被台灣視為「國球」的棒球來說,亞洲盃參賽隊數有時還達不到兩位數在競爭,十隊左右競爭的棒球賽,與亞洲盃足球賽每次報名超過40隊,中華隊同樣是贏了全部參賽的三分之二隊伍,那棒球隊獲得亞洲第三名的話,如同足球隊踢進亞洲10強的成績,應該是同等的成績比值吧,可是按照以前我們的體育領導單位常用「亞洲前四名的假平等標準」,如果足球踢進十強的話,仍被否定掉其成績價值嗎?
如今樂見我們國家體育領導上級長官有此世界潮流的「足球共識」,願讓還不可能奪牌的中華男足隊參加亞運會接受磨練,才有機會寫下事隔65年之後,在亞運會場的再一次贏球表現。
贏球是契機,接下來,就看如何督促我們的足球推展單位,把整個國家的足運帶上一個正軌操作,讓我們國家隊實力有實質的提升,進而逐漸能夠在國際賽展現出色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