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考驗著世人,在上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期間,前有日本人侵略我們的領土,後有世界大戰的困擾,以致昔日的足球老國腳在1934年遠東運動會結束後,只有1936年及1948年曾經留下征戰的足跡。
在上世紀40年代以前,遠運會之外(亞運會到1951年才創辦),中華老國腳的最重要比賽任務就是參加奧運會,當1934年遠運會結束賽會後,1936年我國首次出席奧運會足球比賽,那是第11屆的柏林奧運會。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當時已故球王李惠堂已31歲了,卻是首次進軍奧運會場,而代表國家出賽的成員,泰半為最後一次踢第十屆遠運會的老國腳,除李惠堂外,還有包家平、陳鎮和、馮景祥、黃紀良、李天生、譚江柏、蔡文禮、麥紹漢、梁樹堂、徐亞輝、黃美順、梁榮照、李國威、楊水益、曹桂成、鄭季良、孫錦順、卓石金、葉北華、張顯元及賈幼良。
當時1936年柏林奧運會足球比賽是採淘汰賽制,即賽前抽籤,足球隊捉對廝殺,勝利的一方進入下一輪,失利的一方則直接被淘汰出局。抽籤結果出來後,中華隊將與來自現代足球發源地的英國足球隊比賽,賽前媒體指出,中華隊遭遇英國隊,實力相差懸殊,獲勝的希望渺茫。
比賽正式開始後,英國隊首先開球。英國隊大舉進攻,一時間,中華隊門前風聲鶴唳。有「鐵大門」之稱的中華隊守門員包家平和主力後衛譚江柏以及李天生積極防守,英國隊沒有占到任何便宜。
在頂住英國隊開場後將近10分鐘的強攻後,中華隊覓到反擊的機會。上半場第10分鐘,在英國隊門前一片混戰中,中華球員一個凌空抽射,球應聲入網,觀眾席上,中華啦啦隊一片沸騰,中華球員也紛紛擊掌相賀。但這個進球,被裁判判為越位,進球無效。當年報紙在報導中,把這個進球記在李惠堂身上。而參與那場比賽的孫錦順後來回憶說,其實那個球根本沒有越位,球打在英國隊員身上後,他迅速插上抽射入網的。
在那場比賽中,隨著時間的流逝,坐在看台上的我國啦啦隊越來越多地都把目光聚集在李惠堂身上,都希望李惠堂表現神勇,為中華隊進球。而場上的李惠堂也非常著急,因為在他身邊始終有兩名英國後衛緊密盯防著他。特別是上半場進行到第35分鐘時,英國後衛將球大力開出,球並沒有飛向中華隊的半場,而是直接飛向了李惠堂的腹部。雖然當年柏林奧運會有電視轉播,但目前我們無法考證英國隊的後衛是不是將球故意踢到李惠堂的身上。李惠堂腹部中球後,倒在場地上,足足過了兩分鐘後,他才從地上爬起來。這突如其來的事故也影響了李惠堂的發揮。最終,中華隊以0比2負於英國隊,失去了進軍下一輪的機會,也為李惠堂的第一次奧運經歷畫上了句號。
李惠堂原本還期待四年後再征戰奧運足球,可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1940年和1944年兩屆奧運會沒有舉行,他第二次踢奧運的大夢為之破滅。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中華民國準備派團參加1948年倫敦奧運會時,李惠堂已經43歲,他剛從賽場高掛球鞋退役了。但由於他當時的影響力和較高的技戰術素養,李惠堂已成為參加1948年倫敦奧運會中華民國隊的執掌教練了。
1948年第十四屆倫敦奧運會,我國第二次參賽的教練為李惠堂外,前一屆柏林奧運的國腳只剩馮景祥一人,其餘全換了一批國腳,有張邦綸、朱志成、侯容生、謝、謝錦洪、嚴士鑫、郭英祺、鄒文治、宋靈聖、劉松生、高保正、何應芬、朱永強、張金海、黎兆榮、謝文良、李大輝、葉清榮。
1948年倫敦奧運會足球比賽採抽籤捉對廝殺,輸的球隊直接被淘汰。賽前,中華隊經過抽籤,遭遇歐洲球隊土耳其隊,因為雙方實力差距過大,再加上中華隊仍和1936年柏林奧運會前那樣,在去倫敦前擔負了到東南亞進行友誼比賽、賺取中華代表團參加奧運會比賽經費的任務,體力消耗過大,致使中華隊在中土大戰中以0比4負於土耳其隊,被淘汰出局。1948年8月12日,中華隊帶著遺憾和失落離開倫敦,也擊碎了李惠堂的第二次奧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