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與西班牙先後於16強戰的PK賽慘敗之後,各方球迷再次關注12碼究竟有沒有辦法練習,實力究竟有沒有辦法提升?外媒報導,西班牙從去年就開始練點球,到世界盃已經練習1000顆,希望在淘汰賽萬無一失,但最後還是敗在PK賽;過去12碼大戰11次只拿下3勝的英格蘭,也引進高科技協助球隊訓練,希望能夠改善這個球隊窘境。
對球迷來說,支持的球隊輸掉點球大戰真的是最令人傷心難過的輸球法,既殘忍又無情,而對球員來說,更是神經緊繃到極點,更不用說沒罰進還會在記憶留下永難抹滅的創傷。其實,過去並不都是靠PK賽來決定比賽的勝負。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1990年代,延長賽採行「金球決勝制(Golden Goal)」,也就是「驟死戰」的模式。只要任一隊率先踢進「黃金致勝球」,就能瞬間結束比賽。1996年與2000年的歐冠決賽也採行「金球決勝制」,但由於雙方都採行過於保守的踢法,導致球賽太過無聊而引起球迷反彈。
另一種決定勝負的方式稱為「銀球制(Silver Goal)」,則是在延長賽的上半場15分鐘後,當時領先的球隊獲得勝利。如果兩隊仍平手,則會踢完完整的延長賽,最後還是平手,才進入12碼對決。但這兩種決定勝負的方法最後都被廢除,再次回到延長賽制。
不過,修改點球大戰規則的想法也不是從來沒有出現過。MLS(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就曾經推行過「移動PK(running penalty)」,但1999年後就此消失。小型賽事也曾實驗過,調整12碼的順序,但最後也都不如想像中的順利。三不五時,也都會有人提出其他取代點球大戰的模式,但要不是不被採用,就是根本無法試驗。
舉例來說,沒有時間限制的延長賽就是其中之一,但這會對球員的身體造成很大的負擔,對球迷來說通常也會很無聊。比較有創意的是「少一人制(one player off)」,概念就是延長賽階段,雙方都少打一人,以提高進球機會,等到有任一隊進球,比賽就結束。雖然應該很有效,但比賽可能會在荒謬的狀況下結束。想想看,如果世界盃或歐冠的4強賽,球迷必須在延長賽看累得半死的兩隊,拖著沉重的步伐在球場上跑,雙方還各只有7人或8人,的確會變成一齣低俗鬧劇。
2008年,終於出現比較能夠想像的解決方法,一個叫做「ADG(Attacker Defender Goalkeeper)」的計畫。這個計畫改良傳統的PK賽,進攻的球員不在於12碼踢球,而是32碼,還需要面對一位防守者與守門員。進攻球員有20秒可以射門,每隊有5次機會,每次換上不同的球員,直到其中一隊出現進球為止。
計畫發想人表示,比起點球大戰,「ADG」模式更接近真正的比賽,也能有效降低球員在PK賽中所承受的心理壓力。而且由於「ADG」模式與《FIFA》系列遊戲中的小遊戲很類似,年輕球迷可能也更容易接受這種模式。不過,對遵循傳統的人來說,還是不太能接受這種模式一直移動的特性,但至少,這已經是最接近現行12碼模式,也最可能實行的解決方法。
另外,還有計算射正球數、紅黃牌優勢,但這些方法都太無聊,或是太過形式化,不夠有運動性。大多數其他的方案都不切實際,所以也完全不用考慮。
點戰大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在此之前,平手的比賽通常以抽籤或重踢來決定勝負。舉例來說,1968年,義大利與蘇聯之間的歐洲盃4強賽,就是擲硬幣決定勝負,這在現代絕對無法實行。現行的足球賽事安排已經非常密集,安排重踢也不太可行,所以短期內PK賽應該不會改變或消失。
雖然2010南非世界盃之後,的確有人在考慮修改12碼大戰的制度,時任FIFA主席布拉特(Sepp Blatter)成立足球特別小組,希望能找到點球大戰的替代方案。他甚至還任命不少傳奇球星加入委員會,包括前德國國腳「皇帝」貝肯鮑爾(Frenz Beckenbauer)、球王比利(Pele)與前英格蘭國腳巴比(Bobby Charlton),希望避免讓比賽以「一對一」的方式結束。布拉特認為PK賽的形式完全背離足球的精神,但這個委員會最後什麼也沒達成。
或許也是因為,就算靠12碼來決定勝負有很多缺點,但這個方法在足球比賽中還是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特性,畢竟點球很可靠,而且沒有爭議,球就是進與不進兩種,很客觀,也不會受偏見影響,球迷也沒辦法抗議結果。從這個角度來看,PK賽似乎就很完美,接下來的8強賽,甚至是4強、季軍戰與決賽,如果各隊不想靠12碼決勝負,那就得在正規時間好好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