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球王李惠堂之2 打娘胎足球入夢

前言

在現代足球運動發展將屆160年歷史中,我國唯一世界知名的足球大人物就是已故球王李惠堂。1976年,德國一家權威的「環球足球」雜誌組織世界球王評選活動,李惠堂與巴西的比利(Pele)、英國的馬修斯(Stanley Matthews)、西班牙的斯蒂法諾(Alfredo Di Stefano)、匈牙利的普斯卡斯(Ferenc Puskas)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我們緬懷李球王不凡的足球人生,藉此機緣連載追憶「傳奇球王李惠堂」一生足球故事,讓新世紀的足球迷好好認知李惠堂的不平凡人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打娘胎足球入夢

足球在中國大陸是球類運動中傳入最早的一種,發跡大概不會早於1897年(光緒23年)。因為英國人自恃足球為他們的國技,當時英國為一世之雄,殖民地遍及全球,國旗插到那裡,足球也跟到那裡。而在中國大陸他們便是最早的侵略者,就在1897年,先在香港設立了足球會,1902年,又在上海設立足球會,都是隸屬於倫敦的足球總會。而李惠堂就是1905年在香港出生,生前球王曾在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離了母胎到現在」的自述性文章中,說到幼時對足球的痴迷,他自己都慨嘆真是奇了!誇張地說李惠堂打娘胎即足球入夢了!

李惠堂為1905年出生於香港大坑村的粵籍客家人,字光梁,號魯衛,其父是香港上世紀初建築巨商連生建材公司創辦人李浩如,有妻子24人,子女60多人,李惠堂排行第三,上有兩位姊姊,在男丁中排行最長,母親是陳瓊笙,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

李惠堂五歲那年,隨母親從香港回到家鄉廣東梅州的五華縣錫坑鄉老樓村居住並接受基礎教育,並在該地自學足球球技,閒來在其祖屋「聯慶樓」附近的禾坪赤足練球,更以門旁側的狗洞練習射門。

1931年,已經名聞天下的李惠堂在良友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離了母胎到現在》的自述性文章。說到幼時對足球的痴迷,他自己都慨嘆「真是奇了」!小就痴戀足球,這股痴戀的源泉到底在哪裡?他在自傳裡說,連他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他父親是個生意人,母親十個溫良恭儉讓的舊式女子,可是他偏偏在彌月時一大堆禮物中,就緊緊抱著一個皮球不放,在蹣跚學步時也是「無球不歡」。

李惠堂曾經自述其從小嬌生慣養,身體又瘦又小,家人還沒等秋風起,就給他穿上棉衣,鄰居小孩給他取個綽號叫「小辣椒」,表示他從小瘦弱,後來長大靠踢球才練就堅強的體魄。

1910年他返回老家梅州五華縣上私塾,開學第一天,把一個皮球當寶貝一樣帶著去拜了孔子像,之後更是一天都離不開皮球。

說是皮球,其實有點言過其實,很多時候,他只能因陋就簡,將一堆布條纏成一個球;村裡沒有球場,村頭大榕樹下那塊空地就是最好的練習場,廢舊石牆上的那個狗洞,則是天然的球門。每天放學後,李惠堂和村裡一群頑童就集合在這裡踢球,不玩到天黑不回家。有時候,大家還會在村裡通往省城的公路上打球賽,來來往往的車子從身邊鳴著喇叭呼嘯而過,這群「不怕死」的小孩卻只顧踢球,毫不在意。

就這麼昏天黑地玩了幾年,李惠堂練成了紮實的基本功。當他成了威震亞洲的「球王」之後,他滿懷深情地將這段無拘無束的童年時光稱為自己的黃金時代。

根據老人回憶講,李惠堂從小不但喜歡踢球,更主要的是他苦練基本功,李惠堂家裏面種了兩顆柚子樹,柚子結了籽,李惠堂就摘下來當皮球來踢,結果兩顆柚子樹結的果子都被李惠堂打下來,打下來後他就用布紮個布團當做皮球,上下山來回地踢。

李惠堂故鄉家門口的狗洞當成球門練球。(李念章提供)

早年皮球都是進口的舶來品,價錢很貴,大多數的人買不起足球,李惠堂只好用柚子當球光著腳丫子苦練,上學和放學回家的路上都盤球走路,這不僅磨練了他的意志而且提高了帶球技術。經過幾年的鍛煉,他的身體日見壯實,球技過人。

李惠堂曾追述過在家鄉課餘常與小球做伴,把家門口的狗洞當成球門練球,與同齡人在草坪對賽,李惠堂的一生與足球結下不解之緣。

然而,黃金時代總是短暫的。1913年,他返港讀書,1919年進入皇仁書院。隨著他年歲增長,父親越來越注重將他培養成家族生意的接班人,也就越來越看不慣他踢球這個「旁門左道」的嗜好。

李惠堂出生在殷富之家,其父親李浩如雖清寒出身,但後來發達成為香港名建築商,庭訓甚嚴,但李惠堂因受足球風氣的薰陶,自幼即嗜球如命,家長雖加反對,甚至鞭笞斥責之,而他仍能以不屈不撓的精神,苦練不已,後來其父終於欣然認同,更成為其忠實的觀眾,足以說明凡事有志者事竟成。(未完待續)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