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教練的甘苦談 當踢球變成是一場救援行動

在台灣花東部落地區教球,可能比想像中要來的辛苦,來自花蓮的蘇宛菁相當能體驗箇中滋味,她表示學校不只是教學的場域,更是一個與當地社區的連結,同時也是給當地家庭、小朋友一個依靠的所在,而所做的事都是讓小孩遠離危險,過正常的生活。

豐米全國少年盃,參賽女子六年級組的花蓮富世崇德,是一個來自三所學校組隊而成的球隊,分別是在蘇花公路上的崇德國小,太魯閣附近的富世國小,以及鯉魚潭附近的銅蘭國小,為了來參賽,蘇宛菁還充當司機載球員,而這卻是她的教球日常。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近幾年,過去給國家隊提供源源不絕的人才,大多出自於花蓮當地女足,但近幾年要靠單一學校組隊出賽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男生參與足球的人口仍在,但女生要參與足球,難度卻是一年比一年還大,球員意願不高、家長也不願意讓小孩子踢球,也讓花蓮當地的女足發展陷入到困境。

富世崇德(綠)。(圖:顏如玉攝)

蘇宛菁說:「這次組隊是以富世國小為主,因為我們學校女足比較多,其他兩間學校由於都是男足佔大多數,教練就問要不要一起組隊,因此才有這次聯隊的產生。」

近幾年各地基層足球踴躍發展,主因就是家長願意投入,但在偏鄉或是部落地區,則是呈現很特殊的情況,隔代教養的孩子反而較願意讓小朋友踢球,但反而是爸爸、媽媽對於足球投入並不深,主因是隔代教養的孩子,因為爺爺、奶奶有自己的事要處理,把球員丟到學校去踢球,反而還有人去照顧,才有如此特殊現象。

如果不留在學校踢球,在部落的孩子放學就直接在路上玩,有時還不會回家,蘇宛菁表示她幾乎每天晚上都會開車到部落去,經常就看到學生晚上還在路邊玩手機,還要直接拎著他們回家,因家庭的作用失衡,在學校踢球成為了與社區部落的連結。

此外部落學校裡,學生缺席、中輟率也高,而學校其實無法去管制這些學生,加上家庭裡爸媽沒心思在管,經常都是老師、教練去挨家挨戶拜訪,讓學生重回校園生活,但也並非是完美方法,在這樣的循環下,來學校踢球就像是教練對學生的一場救援行動。

在富世國小擔任教練的蘇宛菁表示:「學校裡沒有社團,因此他們能玩的運動很少,除了原住民傳統射箭外,沒有籃球、排球、羽球、網球這些,可以一次讓很多人玩的就是足球了,而且他們也不喜歡待在室內,很喜歡出去曬太陽,那基本上能夠多拉幾個來踢球,不求要變得多厲害,而是讓他們在這個年齡階段去遠離不好的惡習,我們做教練當然是能想把他抓住就抓住,能救就救。」

即便如此,有熱情的教練除了顧自己生活外,還是希望能夠讓小孩在小時候別走偏,蘇宛菁說:「他們能進入球隊其實有好處,球隊有吃的然後可以跟著出去比賽,不然小朋友就是都在家裡、不然就在路上玩,最終還是要回歸家庭,因為我們也不能管那麽多,所以追根究底還是家裡的環境。」在東部擔任教練,要煩惱的事情可能是在城市的教練更難以想像的辛苦。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