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足球在近一世紀以前曾經開創過「遠東足球王朝」,尤其在1913年到1934年間,中華國腳參加10屆遠東運動會足球比賽,從第二屆起更創下了輝煌無比的連續九屆冠軍紀錄。而早年為國爭光的那世代老國腳們,他們共同開創了永留亞洲青史上的遠東足球王朝,讓我們成為早年亞洲名符其實的足球王國。在此特別寫下這篇「遠運中華老英雄榜」。
之前即提過早年中華隊出使遠運會,前後有73名國腳為國效命,不乏我國體壇名人在陣,如首屆國腳關頌聲,第十屆守門員徐亨,退休後均成為國家推展體育事務的領導人物,而球王李惠堂也正值黃金歲月,成了我國奪金舉足輕重的要角,其出道的南華足球會,在中華隊雄霸遠運會影響很大。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關係,自然是最早接觸足球的地區,時約1860年左右,隨即因英法聯軍之役,迅速也傳入上海,香港與上海成了早期中國足球的指標,在上世紀40年代以前最重要的遠東運動會,早年為國爭光的老國腳大都出自以香港及上海為骨幹的華南及華東好手組合。
1913年首屆遠東運動會在馬尼拉舉辦,中華民國首批足球國腳為馮平、葉坤、丁源、許民輝、丘紀祥、張榮漢、梁榮泰、彭松長、郭寶根、唐福祥以及關頌聲。當屆靠隊長唐福祥進球,但最終1比2敗給菲律賓隊,屈居第二。
第一屆隊長唐福祥,出自廣東,也是第一位在國際比賽為中華隊進第一個球的球員,他先後代表國家隊參加四屆的遠運會足球賽,還是幫助中華隊獲得了遠運會首個冠軍的隊長,堪稱是李惠堂崛起之前最早的一位人稱「遠東球王」。
唐福祥原籍是廣東鶴山縣人,祖父早年曾參加過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舉家遷至香港以種花為生。唐福祥自小好動,進入英文中學後更是在體育課上接受了英式足球訓練課,從此開始痴迷足球運動。
唐福祥退役後,還成為中華民國隊的最早期教練。也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唐福祥一個人就代表了中國足球「洪荒時期」的歷史。
中華民國足球隊從第二屆開始稱霸遠運會,首次入選國腳的中鋒黃柏松以及踢當時稱之前衛的梁玉堂兩人,從這一屆開始先後都各自在遠運會為國家奪下六屆次的足球冠軍,堪稱為遠東運動會時代裡,中華國腳中奪冠最多次的兩位最資深老國腳。
而1919年第四屆遠運會首次入選中華隊的南華出身守門員劉慶祥,是遠運時代奪冠第二多的中華老國腳,僅次於六冠的黃柏松及梁玉堂兩人,遠運奪五冠的劉慶祥,是出自香港南華隊的一代門將。
至於球王李惠堂從1923年迎來首次的遠運會足球亮相後,他先後四次出席賽會,也留下四次的冠軍成績。與李惠堂同獲四冠的老國腳,還有首屆的元老隊長唐福祥、張榮漢及郭寶根,以及後來的歐傑生和梁棣芳等人。
另外還有十位先後踢過遠運會的老國腳,分別是葉坤、田玉安、陳蘇、黎鬱達、陳光耀、吳錦泉、黃瑞華、林玉英、孫錦順及曹桂成等十人。
後人在追記那段遠運會足球金牌史時,也曾提及昔日十屆遠東運動會裡,中華民國出現了三代蜚聲中外的巨星,其一是唐福祥(1893年出生於香港,祖籍鶴山),其二是梁玉堂(1899年出生於香港,祖籍南海),其三是廣東梅縣人李惠堂(1905年出生於香港,祖籍五華)。當年遠運會足球取得前四連霸,正是二代巨星梁玉堂領銜的時代。此後,則由李惠堂橫空出世,從此帶領中華民國足球在遠東運動會上乘風破浪。
遠在快一世紀以前的遠東運動會,中華民國足球隊前後有73名老國腳為國效命,不管是遠運會第一個進球的隊長唐福祥,還是李球王李惠堂等等,這些為國在遠運會奪金留佳績的老國腳,都值得我們尊敬與緬懷,藉此書寫留下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