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千萬男足聯賽 看雙體爭霸之今昔

剛落幕的大專足球聯賽,可是教育部體育署每年砸下上千萬元以上獎勵的「千萬級運動聯賽」,因為大學生是國家體育的棟樑,從2003年底當時由前體委會主委林德福主導開始,把前總統阿扁的即興振興台灣足球的口號放在心底的驚人之作,執意砸下1650萬元獎勵首屆全國大專甲組足球聯賽的男足前三名學校,兩個月內踢12場比賽贏取上千萬元,成就了國內體壇空前的「千萬運動聯賽」。

2003年12月28日「大專千萬男足聯賽」由當時前體委會林主委頒獎落幕,最後由銘傳大學「喜從天降」首次奪冠,便獨得1100萬元冠軍獎勵,而當年之壯舉驚動了體壇,其他單項抗議體委會獨厚大專男足,連足球界也不認同體委會的獎勵政策,徵結在於獎勵太離譜,尤其政策「本末倒置」,砸大錢未必獲實質提升之效。才有了後來「改良式」的各級別競爭學校都有獎勵之新制出現至今。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如今大專足球聯賽的獎勵方式,分成男一級八隊,每隊各發60萬元;男一級戰組八隊,每隊各發40萬元;男二級限16隊,每隊發30萬元;而男三級一般組今年有31隊報名,依預複決賽階段發不同獎勵。一個大專聯賽的賽季下來,光是發放給各級球隊的獎勵經費,總經額也都超過上千萬元,依然延續著20年前由林德福撒下的大專聯賽千萬獎勵的傳統,只是給獎變得較平均不那麼離譜,這才形成現在有多達57校66隊角逐大專足球聯賽的盛況。

算來「大專千萬男足聯賽」已走過了20年,究竟對我們國家足球發展的實質效益如何呢?昔日北門國腳出身,如今已投入台大足球隊教練工作長達33年的楊裕隆,對此也有所感觸與疑問!

2024年4月3日發哥坐在輔大現場觀戰大專男一級的爭霸賽,又是目睹大專足壇死對頭的昔日「雙體對決」,再看一下過去近20屆的大專男甲冠軍榜,依然是昔日「雙體」的天下,只是從過去的「省體」對抗「北體」,隊名升格為「台灣體大」對抗「北市大」的差別。

話說這足壇「雙體」對抗,省體於1961年在台中創校,而北體是1968年才創校,雙體在大專足壇之爭,始於1970年,後來也在全國中正杯、足協杯以及社男甲組聯賽中較勁,雙方都是吸收國內各地高中畢業的足球好手入校,加以培訓後,為國家隊輸送年輕人才。當年由兩校的老教頭省體李英生與北體江洽帶兵對抗,成了大專足壇最受矚目的焦點,如今兩位老前輩均已不在了,雙體對抗的故事由承接的新世代師生持續演下去。

在大專足球賽的歷史上,男甲組也就是現在稱之的男一級,過去近20屆聯賽,冠軍幾乎被昔日的「雙體」所壟斷,北市大(北體)奪下10屆冠軍,而這一次衛冕失利,被台體大拿下近21年內的第八次冠軍,只有其中三屆冠軍才落入輔大(兩次)及銘傳的腳下。

大專足球最高層級的男甲冠軍史上,除了現今大家熟知的北市大、台體大、輔大及銘傳大學之外,早在上世紀的60年及70年時期,昔日的師大男足隊曾擁有陳光雄、羅仁里、林鎗明等老國腳,搭配不錯的僑生好手,也曾稱霸大專及社會比賽。70年代還曾有文化大學足球隊一鳴驚人,靠著當時擁有陳俊名、許志祥、潘從榮等好手助威下,也曾在大專院校比賽風光過。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內誕生一批資質不錯的華青國腳,在遠征比利時比賽奪冠回來之後,當時足協有力人士運作下,一口氣保送逾十名的華青國腳升入師大,包括門將徐文豐、後衛潘國良、中場楊裕隆、陳席儒、前鋒賴冠洲等人,從大一開始便在大專甲組創下「三連霸」。直到大四那一年,才被另一批華青國腳組合的輔大奪走冠軍。

回頭看看昔日那些大專足球好手競踢的環境,場地比現在更糟糕,各校參加比賽經費更拮据,甚至十分克難,競賽軟硬體跟現在沒得比。如今環境條件確實改善很多,我們大專比賽的實力水準與過去學長相比,不容否認,戰力不輸前輩,尤其現在足球講求更快速更高度壓迫對抗下,現在的場上比賽節奏是前輩趕不上的。

「大專千萬男足聯賽」走過了20年,上級的支持與費心,我們大專足球的實力相對是有在進步中成長,只是我們進步的腳步還是未追上亞洲很多的國家,那問題出在那兒?深層看待還不是我們落後在還未建立良好的足球文化根底,以致善踢的本土學生不夠普及,加上缺乏有系統的調教體制,另一重要因素即往上依然看不到天空,即遲遲未見「足球職業化」的曙光,直接阻礙了我們突破水準的瓶頸。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