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球王李惠堂之5 球王足球歲月關鍵階段()

前言

在現代足球運動發展將屆160年歷史中,我國唯一世界知名的足球大人物就是已故球王李惠堂。1976年,德國一家權威的「環球足球」雜誌組織世界球王評選活動,李惠堂與巴西的比利(Pele)、英國的馬修斯(Stanley Matthews)、西班牙的斯蒂法諾(Alfredo Di Stefano)、匈牙利的普斯卡斯(Ferenc Puskas)被評為「世界五大球王」。我們緬懷李球王不凡的足球人生,藉此機緣連載追憶「傳奇球王李惠堂」一生足球故事,讓新世紀的足球迷好好認知李惠堂的不平凡人生。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球王足球歲月關鍵階段()

球王李惠堂的踢球生涯,從香港轉移到上海以後,第三個關鍵階段,則屬於僑居時期,他在1931年秋天攜家帶眷前往印尼雅加達僑居,至1934年才又返回香港,那期間也帶動了僑居地同胞的足球發展。

李惠堂到印尼不久,昔日上海樂華隊的老戰友戴麟經也偕夫人前往,兩個人便聯袂為當地華僑的群力隊效力,當年的印尼在戰前為荷屬東印度足球水準還不錯,華僑雖不乏人才但之前未曾在印尼榮獲冠軍,直到李惠堂效力後,群力隊終於在1931年贏得印尼大賽冠軍,幫華僑大為揚眉吐氣。

在雅加達期間,李惠堂傳聞曾患肺結核,未知何時痊癒,不過1934年李惠堂還代表中華民國隊參加最後一屆的遠運會足球賽,再度奪得冠軍,可知當時他的身體狀況還行。

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印尼首次參加遠運會足球賽,曾以7比2大勝日本隊,其中印尼陣中有五名華僑好手助陣,也有屬於群力隊的選手,李球王僑居印尼對當地華僑的足球帶來正面的影響力。

第四個關鍵階段,則是李惠堂再返重香港的時期。李球王在1930年曾短暫由上海回到香港,但未及一年便攜眷去了雅加達僑居,直到1934年之後才又返回香港定居。

李球王在1935年重投香港南華隊的旗下踢球,一直到1947年他已42歲時才掛鞋。尤其1935年上海全運會上,他唯一一次踢全運會即代表香港隊,最後與廣東爭金牌戰役,個人大演帽子秀以3比1獲勝,賽後上海報紙大肆宣傳「李惠堂三箭定江山」。

在李惠堂踢球生涯的最後一個階段,主要是再披國家隊戰袍參加最後一屆的遠運會,如願創下九連霸紀錄。還有就是首度參加了1936年柏林奧運會,那一次也是他最一次代表國家隊踢國際賽,之前四度征戰遠運會,當然不如赴柏林踢奧運會般任重道遠,備受萬方矚目。

李惠堂生前曾憶起當年1936柏林奧運會的陣容,是歷來中華民國隊最強的陣容人選,只可惜部分國腳已非黃金時代,當時十一名正選包括門將包家平,還有李天生、譚江柏、徐亞輝、黃美順、陳鎮和、曹桂成、馮景祥、李惠堂、孫錦順及葉北華。歷史性中華隊與英國隊交鋒,英國隊風聞李惠堂是全隊的靈魂,特派兩名看守他,終場以0比2飲恨,後來看守他的英國球員與李球王私下成了好朋友。

回到香港後,持續效力南華隊踢球,後段他在南華期間,曾先後奪得甲組聯賽以及特別銀牌賽冠軍八次,尤其是星島隊崛起後,南華隊主力紛紛倒戈而去,他仍以南華老臣之心留下力挽狂瀾,為南華保住冠軍之身,最為可貴。

第五個關鍵階段,算是抗戰時期。1941年李惠堂為了逃避偽滿政府潛離香港後,他輾轉到了廣東東江,擔任粵閩邊區司令部參議,並兼東江區公路主任,後來又到了柳州、桂林、成都、重慶等地,遇有盛會,無不小試腳頭,如軍校20週年慶典、復興關中美英足球義賽,他都義不容辭去參加,為戰時的後方球迷大開眼界。這期間還包括擔任了青年軍少將體育指導,使軍中體育風氣大為開廣。

最後一個關鍵階段,就是戰後時期。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李惠堂再返回香港足壇,繼續效力母隊南華隊,並於1946年帶領南華足球老弟到上海,隔年在上海與香港的埠際賽中,李惠堂臨退休前仍效力香港出賽,李球王在主罰PK球時被上海門將張邦綸撲出,但仍不失其球王的風采。

1947年秋,李惠堂另帶領香港南華足球隊轉往東南亞比賽,與泰國、新加坡等國足球隊比賽獲得十連勝的佳績。回港後李惠堂又參加了香港中華業餘體育協會對香港足球總會與西聯的督憲盃足球比賽,年已42歲的他接連攻入數球,結果華聯隊以4比2擊敗西聯隊,那場比賽也成了他的「掛靴」告別賽。

李球王高掛球鞋之後,升格為中華民國足球隊的教練,率隊出席1948年倫敦奧運會,歷屆的默迪卡杯國際賽,更光榮的是在50年代的兩屆亞運會都由他執掌奪下金牌。

李惠堂生前在國際足壇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戰後他退休後於1954年當選為亞洲足球聯盟秘書長。1965年,他更當選為國際足總副會長,1966年也升任亞洲足聯副會長,1968年另出任國際足總的技術發展委員,至今還是世界足壇上華人享有的最高榮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