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台願意花錢請外援、教練的台南台鋼,亞協盃的失利也是給國內企甲聯賽敲響警鐘,亞足聯在今年2月宣布落實改革措施,其中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外援上陣名額達到5+1(5外援、1亞援)的名額,若以現在企甲整體薪資結構來看,5+1政策可能讓台灣球隊在如亞協盃、亞冠的賽事失去競爭力。
今年亞足聯二月度會議中,就亞冠和亞協盃兩項亞洲賽事於賽事時間和外援進行討論,最終決議賽事將變成跨年度,與現在單一年度不同,而外援上陣名額將從3+1提升至「5+1」,並於2023/24賽季起開始實施;此改變主要是讓亞洲賽事跟全球各大聯賽的賽季達成同步接軌,可以讓亞洲球隊引進好的球員與教練。
外援部分從3+1改到5+1,主要是提升亞洲各國球隊的水準,請來好的外援讓球隊實力增強外,也幫助球賽觀賞度,提升亞冠和亞協盃品牌的形象,不過此舉對於台灣企甲各球隊恐會造成衝擊,現在企甲除了台電、銘傳大學外,其他隊都有請外援,但此政策一開各隊恐將增加預算,在現有薪資結構下,企甲球隊要再增加預算難度不小。

現今企甲各隊一年預算,沒那麼寬裕的大概是800萬上下,有較多預算的大約是2000萬以上,在球隊整體無法靠著門票、商品、廣告賺錢下,各隊在經營層面上也是相當辛苦,還要請到5+1的外援,加上外援也有素質上的差異,要好的外援勢必在薪資上花費更多,對各隊負擔不小。
從今年亞協盃來看,台灣擁有最好外援的台鋼不敵香港2支球隊,而過往香港球隊出戰亞冠及亞協盃,都還有外援因名額限制未能隨隊出戰,之後開放名額後,香港球隊在排兵布陣有更大空間,台灣要追上亞洲各國的差距難度會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