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女子足球協會十週年跨界對談 揭示女性運動員現況與發展挑戰

「性別無限 · 運動無界」座談會昨(16)日晚間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行,由臺北市女子足球協會與台北藝埕扶輪社共同主辦。現場匯集臺北市議員兼臺北市體育總會足球協會理事長林亮君、臺北市女子足球協會理事長黃常斌、國家女子成人代表隊總教練陳曉明、亞洲足球聯盟女子菁英裁判楊舒婷、臺北市女子足球協會主教練鐘琬婷、體育署足球發展諮詢委員暨足球球評徐有辰等多位台灣足球產業的參與者,基於產業內不同文化、性別、角色、職業、背景的親身經歷,藉由不同的立場經驗與觀點,探究台灣女性運動員實際面臨的挑戰與困境。

國家女子成人代表隊主教練陳曉明指出,全球女足近年專業化、商業化腳步加快。2023年女足世界盃吸引超過200萬人進場、全球20億人關注,顯示女足已成國際體壇重要賽事。

相較之下,台灣女足雖起步早,1991年曾進入女足世界盃,但近年因資源有限、媒體關注度低,對比他國男足已有全面性資源環境給予支持,發展相對停滯。另台灣女足在國際賽事中犯規次數明顯低於他國,認為國內聯賽對抗強度不足源自保護心態較重,導致球員面對國際高強度對抗時無法即時適應,陳教練強調,過度保護將限制球員成長與比賽觀賞性,需從基層教育、教練培訓到家長溝通,全面推動合理的對抗觀念與認知。

中華女足總教練陳曉明。(圖:臺北市女子足球協會提供)

作為男性教練執掌女性球隊兵符,陳曉明教練坦言曾在對澳洲的比賽中,勉勵選手別因對手的刁鑽進球而灰心,「那球就算男足選手來也擋不住。」隨即助理教練提醒,這句話將使女性選手思考為什麼教練會預設自己比男性選手差?是一句沒有鼓勵反讓選手失落的失言。賽後陳曉明教練感謝助理教練作為女性的細膩觀察與協助,認為尊重、同理、信任、討論與聆聽,創造公平但具人性化的標準,是男女共事的重要基礎。

亞洲足球聯盟女子菁英裁判楊舒婷表示,台灣女性足球裁判比例長期偏低,十多年前僅占3%,至今未有明顯提升。女性裁判不僅要面對與男性同等的專業考驗,還常遭遇球員、教練及觀眾質疑與偏見。

「台灣足球環境對裁判專業認知不足,女性裁判即使判決正確,也常因性別刻板印象被質疑能力。」楊舒婷指出,男女比賽因身體素質及對抗強度不同,裁判準備與判罰方式也不同,國際賽事需大量功課研究球隊風格與關鍵球員,國內則因彼此熟悉,準備重點有所不同,並坦言裁判隨著經驗累積將能更自信執法,而經驗的累積並無男女性別之分,但對球員侮辱裁判的處罰,容易將侮辱裁判的判罰歸咎於性別差異,這點跟國際仍有差距,顯示國內對於尊重專業的社會氛圍尚待建立。

鐘琬婷教練指出,台灣女子足球呈現明顯的年齡斷層:幼兒與小學階段參與熱絡,但國高中階段人數大幅減少,直到大學或成人階段才有部分女性重返足球場。這背後是升學壓力、社會期待與性別刻板印象交織影響。

以自身經歷分享,雖獲家人支持,卻常遭遇親友與社會質疑,如「女孩子為何踢男生的運動」、「頭髮要剪短」等外在壓力,教練嚴格要求、身體發育變化相互作用,讓許多女生在青春期選擇離開足球。

鐘教練更指出,女性球員不僅要突破男性刻板印象,女性間的偏見亦存在。外表較女性化、喜歡美甲的女生常被誤認為「花瓶」或不會踢球,甚至遭女性同儕排擠,形成雙重標籤與自我審查。 她強調,基層幼兒與小學階段需大量與家長溝通,建立支持系統,讓孩子持續參與足球;成人學員則需從內在建立自信與自我肯定,讓足球成為自我實現與快樂的來源。肯定與陪伴是女性長期參與足球的關鍵。

楊舒婷。(圖:臺北市女子足球協會提供)

座談會另一聚焦則在於「讓我玩」的基本權利能否真正落實。臺北市女子足球協會理事王瑋萱表示,生理、心理、社會三層壓力交織,導致女生在升學階段大量流失。鐘琬婷教練強調,「讓我玩」不只是口號,更是對社會文化、教育體系與家庭支持的挑戰。 臺北市女子足球協會理事王瑋萱分享,成人女子足球隊經營從早期「精實訓練」轉向「同好社群」,讓讓足球在休閒、社交、學習和自我實現中取得平衡,此轉型讓更多女性願意長期參與,重點不在競技成績,而在「一起play」的樂趣與歸屬感。

陳曉明教練指出,台灣女足在草根(grassroots)與菁英(elite)兩端發展皆有不足。現有聯賽偏向菁英化,缺乏多層次、友善的基層平台。國外如香港,女足聯賽分三級,24隊供不同程度球員參與,台灣則過於單一,導致「踢不上國家隊就離開」的現象普遍,強調女足產業發展需建立多元、友善的參與平台,涵蓋選手、教練、裁判、行銷及志工等多元角色,讓每位參與者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與價值,技術風格的建立則需從基層到國家隊長期規劃與落實。

現場家長分享,台灣女足環境孤單,支持資源有限,常需依賴協會、教練與國外朋友鼓勵。孩子因熱愛足球而堅持,家長則在現實困境與孩子夢想間掙扎。楊舒婷裁判以自身經驗鼓勵,足球帶給她的不只是技能,更是心靈的成長與快樂,呼籲家長與孩子共同尋找足球樂趣。

返回頂端